如何解决金融供需失衡难题?
文章来源:中博教育
发布时间:2019-05-24 16:25
阅读:1135次

全球普惠金融*大的问题是供需结构性失衡,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同落后的、不太*的金融系统之间的矛盾。数据显示,全球有近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,无法充分享受金融服务;在中国,80%金融资源集中在30%有优质征信的人群,另外70%的人,像小企业主、蓝领工人、农民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,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或者拿到的贷款价格更贵。
这种金字塔形状的供需结构是不合理的,理想的状态是橄榄型,两头小,中间宽,有足够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,底层部分则越小越好。
针对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,我国提出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即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,优化调整金融体系结构,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,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,实现金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。在此背景下建议,银行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,要保持开放心态,做好金融服务下沉,更好地服务大众和小微企业。
从1.0时代的网点银行、2.0时代的电子银行,再到3.0时代的直销银行,银行的服务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从传统实体网点服务进化到手机银行、移动互联,银行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便捷。4.0时代,银行将向开放银行演变,进行跨界融合,实现银行与银行之间、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甚至与跨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场景融合。
从2018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银行关注到开放融合的趋势,纷纷对外明确释放了打造开放银行的信号。国内部分银行的开放程度可与互联网企业相媲美,但要实现跨界融合,银行仍需克服诸多不利因素,包括银行文化与体制带来的障碍、数据隐私与*方面带来的挑战等。
尤其是在文化理念上,一些银行提出要推进开放银行,但其内部的有效沟通却还没实现,未来又如何推进创新,如何跟第三方合作,如何跟监管部门沟通?”叶大清建议,在推进开放银行的过程中,银行需具备“O”的能力,做到思维开放(Open mind)、业务开放(Open business)、系统开放(Open system),三者并不是“O+O+O”的简单叠加,而是裂变,是开放能力的三次方。
展望未来,科技进步一日千里, ABCD技术(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数字普惠金融)以及5G的发展,将革命性地改变所有人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;中国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,不仅将让几亿中国人*率、低成本、*地获得金融服务,甚至还能改变全*近20亿人的命运。因此,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市场的潜力,不要低估开放的潜力,要用开放、创新连接未来,创造普惠金融更美好的明天。
本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及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编辑联系,我们将在*时间删除。Email:editor@zbgedu.com
CFA Institute does not endorse, promote, or warrant the accuracy or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or services offered by ZBG Education. CFA® and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®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wned by CFA Institute.
阅读推荐
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
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,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,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,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。
*姓名不能为空
*手机号错误
*验证码错误

Vivian Ren

毕业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商业管理专业,后取得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荣誉理学士学位。 现任中博教育全职讲师;曾先后任职于新加坡上市公司,Mary Chia Holdings Limited三年多;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(BDO)七年,具有丰富的上市公司审计、咨询、IPO工作经验;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(Hilton Worldwide)财务部担任财务副总监一职两年。 爱好旅行和阅读,认为不管是生活还是看书一直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