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创新应符合金融基本规律
文章来源:中博教育
发布时间:2019-03-08 16:33
阅读:1176次

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了经济、农业界委员联组会。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晓鹏在会上作了题为《金融创新应符合金融基本规律》的发言。
以下为发言内容
金融创新是保持经济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,然而,金融创新需要一个合理的边界,超过边界的创新会扭曲金融基本规律,破坏金融秩序,造成资金脱实向虚、金融市场剧烈波动,并出现跨市场、跨区域的风险传染等问题。总结过去几年来金融创新的经验教训,主要源于五个错配。
一是产品表象与经营实质的错配。出现兑付困难的金融产品,大多是金融机构为吸引投资者,以代客之名,行刚兑之实,把表外业务做成了表内业务。据统计,在银行理财产品中,预期收益产品数量占到93%以上,“刚兑”带来了系统性压力,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。
二是金融收益与实体业绩的错配。资金脱实向虚是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顽疾,理财空转、票据空转、同业空转甚至信贷空转等现象较为普遍,各种新金融、类金融机构遍地开花,这些机构从事套利业务,靠钱生钱、钱滚钱搏取收益。这种所谓的收益不是来源于为实体经济创造的效益和企业*需要的金融服务,而是来源于资产泡沫甚至庞氏骗局。这种收益高、来钱快所产生的“虹吸效应”,促使了资金脱实向虚,成为滋生金融风险的“致幻剂”。
三是规模扩张与资金支撑的错配。稳健经营是银行经营的基本理念,一些金融机构在流动性充裕的表象诱导下,淡忘了稳健经营的理念,追求过度扩张和跨越式发展,采取“短钱长投”的错配模式,资金运用脱离资金来源任性膨胀。在流动性状况产生变化的情况下,手中资金难以覆盖眼前的兑付,瞬间的资金链断裂都可能造成流动性危机。
四是机构自律与监管约束的错配。近年来,一些类金融机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,既不受资本充足率、风险拨备率的自我约束,又不受监管部门的外部约束,成为既无自律、又无它律,其结果是规模越大,风险越大,教训深刻。
五是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错配。一些金融机构缺乏对自身长期发展战略的考虑,被业绩所绑架,只热衷于赚快钱,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。一些金融机构对职业经理人设置的短期经营目标过高,使得经理人产生“赚一把就走”的心理,其结果是虽然企业获得了短期超额收益,经营者获得超额奖励,但却积累了长期风险,严重影响金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金融创新不能超越边界。金融无论如何创新,它作为信用中介的本质不能变,经营风险的属性不能变,稳健经营的理念不能变,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能变,珍惜信誉的底线不能变。为此,我对金融创新的规范和发展提出五点建议。
一是建立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。将相关监管指标内嵌到对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中,作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,引导企业将对金融基本规律的遵守转化为自觉、自律的经营行为,有效规范金融创新。
二是推动短期激励向长期激励转变。完善市场化的薪酬机制,强化与长期经营目标的挂钩,抓紧在金融企业推行股票期权、员工持股、虚拟股权等长期激励方式,引导经营者关注长期利益,坚守发展底线。
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,对金融企业资金流向实施硬约束,确保资金流入民营经济、中小企业,阻断资金空转的生存通道。
四是鼓励适度发展金融混业。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,促进个性化、定制化、特色化金融发展,而且也有利于避免政策不明产生的风险,形成差别化的创新生态环境。
五是补齐监管短板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,强化对互联网金融、P2P等创新金融业态的监管,加强基层金融监管力量,强化属地监管责任,确保金融监管没有空白、不留死角。
本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及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编辑联系,我们将在*时间删除。Email:editor zbgedu.com
推荐阅读:
免费领取 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
请大家认真填写以下信息,获取2025年生涯测评学习资料包,会以网盘链接的形式给到大家,点击免费领取后请尽快保存。
*姓名不能为空
*手机号错误
*验证码错误

Otis

CICPA会员,ACCA准会员,F8获单科全球状元 暨南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获得者 ,多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验,多次参与境内外各行业企业年度审计及IPO审计,现任CPA审计讲师,对审计充满热情,授课干货满满、逻辑顺畅、结构清晰、善于总结,擅长通过简练的图表和生动的举例,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化繁为简,对命题规律、重点考点把握准确。
